从深秋到初冬,随着学生返校,高校进入了新一轮疫情防控的攻坚阶段。民盟甘肃农业大学委员会全体盟员和党员教师们一道,化身“大白”和“小蓝”,从课堂和实验室转战在防疫一线。盟员们和其他教师志愿者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筑就起一道疫情防控的安全线。 疫情期间,民盟农大委员会副主委、兰州市人大代表、植保学院李惠霞教授,先后两次进入校区,18号学生宿舍楼成了她新的工作地点,楼层层长是李教授新的身份,递送和发放三餐、消毒用具、核酸检测和搬运垃圾是她新增的工作内容。当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一点不能耽误,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她常常以“虽然不是党员,但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要向优秀党员看齐”来勉励自己。虽然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单调工作,但是听到同学们一声声道谢,看到同学们能安心地学习,平静地生活,她觉得一切付出都非常值得。李教授还说通过参与抗疫,和其他学院的老师成为了互帮互助的“战友”,这是意外的收获! 疫情在催人,舍我其谁。初夏疫情期间,民盟农大委员会副主委、体育教学部副主任胡有宏教授,毅然把即将中考的女儿托付给邻居,自己奔赴抗疫一线。体育馆不再是他教学的场地,而是核酸检测组的工作场所。每天布置场地、维持秩序、场地清洁和消毒消杀,这些工作胡教授干得熟练而高效! 民盟农大委员会委员、体育教学部张磊副教授也不甘落后,从11月初进驻校区后,他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除了参与防疫物资发放,张老师还参与体育场馆清洁、消杀,协助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此外,还有教学任务,如果你看学生在录制高抬腿的视频,没错,这是在完成张老师布置的体能训练作业! 初冬的校园,如果你看到低头匆匆赶路的年轻老师,那一定会有民盟农大委员会委员、理学院许卫兵副教授的身影。他从学生宿舍19号楼的“勤务员”,转身又成为了核酸检测的“扫码员”,身份在变,但认真负责的态度始终不变。 没有申请到去校区的机会,民盟农大委员会委员、动物医学院的胡俊杰教授干起了家属区东门内外物资的转运和静默单元的物资配送服务,不同的抗疫场景,一样发光发热,全情投入。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民盟甘肃农业大学委员会全体盟员始终和学校师生们一道,同心抗疫,共度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