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苑 >> 正文 站内搜索  
洮河岸畔笔耕人
文章来源:   作者:   添加时间:2020-06-21 13:34:10   点击:

—怀念民盟盟员、作家、诗人曹敦先生

王得胜

18年前,作家、诗人曹敦先生离我们而去。每当我们捧起他的遗作《陇中风情录》和《洮水心中流》,欣赏他的一篇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或情节动人的小说时,朗诵他的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歌时,他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他伏案写作的身影便浮现在我们面前,久久不肯离去。对他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他象一头永不疲倦的老黄牛,用笔作犁,在一页页稿纸上辛勤耕耘;他怀着一腔对党、对人民、对家乡父老以及故乡的挚爱之情和深深眷恋,奋力写作,把一生奉献给了他所钟情的笔耕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行行闪光的脚印。

曹敦1941年出生在临洮县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生前曾任民盟临洮县委副主委、秘书长、临洮县文联副主席、临洮县政协委员等职。他抱着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愿望,初中毕业考进了临洮师范。眼看就要毕业了,他却害了一场大病,被迫中途辍学。那年,他刚刚十九岁。后来,他想复学,由于多种原因,终久没有重返校园,完成学业,令他终生遗憾。“文革”中,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全家从县城下放到地处洮河岸边的西坪公社杨家庄村。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他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当文艺宣传队队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干民办教师,为农民子弟传授文化知识。群众看到他有学问,人诚实,让他担任起一段时间的村文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招考教师,他以全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被录用为公派教师。为发挥他的写作特长,组织上让他在县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辅导基层文学骨干。当年他扶持过的文学青年乔举平、赵怀侠等人,如今成为当地文学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民盟临洮县委组织成立,他又当起了民盟县委的专职干部,担任秘书长职务。

 坎坷的道路,人生的磨难,练就了曹敦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轫不拔的毅力,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曹敦自幼爱好文学。早在学生时代,就有他创作的一些诗歌、小说在报刊上发表,不时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和阵阵称赞,在校园内外小有名气,从那时起,就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后来,无论在城里当小工,在乡下种地,在学校教书,还是在机关上班,文学创作始终是他的第一爱好,也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象穿衣吃饭一样不可缺少。数十年如一日,业余写作,笔耕不辍。他关注故乡人的生存意识,人生体验、追寻大自然的本质,挖掘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用充满激情的赤子之心,抒怀言志倾吐心声。曹敦曾经说过,在他的心头始终牢绾着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恋乡情节,一腔真情不断地在胸中奔腾,总想用手中的笔,永远为党、为人民高歌。

曹敦的文学创作是从写诗歌开始的,后来发展到写小说,写散文,还写剧本和报告文学。散文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可算得上佳品迭出,好评如潮。他生前将自己多年创作的散文归纳、整理,汇编为散文集《陇中风情录》出版。他没有来得及整理的散文、小说,后经民盟县委及其生前文友厉凯腾、马文惠等整理,收入散文小说集《洮水心中流》。从收入这两本作品集的近200篇散文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写的散文,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文笔优美流畅。这些作品展现了洮河两岸自然山水的美丽画卷、丰厚的历史风物人情,塑造了一批真实可信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不仅体裁多样、门类齐全,而且笔触涉猎面和题材十分广泛。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文学创作的多面手,由于多年的艰苦努力,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生活积累相当丰富,文学修养已达到较高程度,是出作品的黄金时期。令人惋惜的是,他这位富有才华的作家、诗人却过早地去世了。

辛勤的耕耘,必然结出丰硕的成果。1971年以来,他创作的《考儿子》等六首诗歌发表后,受到省文联领导的赞许,编入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陇原新歌》一书。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创作的诗歌《金色的唱片》,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唱给毛泽东的歌》一书.2001年,他创作的诗歌《三只碗》,收入上海文联、东方电视台编辑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诗歌集《心中的歌》。他还创作了《老书记》、《双燕争春》两个现代戏剧本和新编历史剧《杨继盛在临洮》。他创作的散文,仅在《民主协商报》文艺专版上发表的就有20多篇。散文《春满野河滩》获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岁月如歌》大型征文优秀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创作的200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诗歌《洮河川》、散文《马家窑文化》、小说《西瓜王》等十多篇作品曾获部、省、地级奖,散文《陇中黄土原》,在《飞天》1996年第12期上发表后,获,“镍都杯” 优秀奖,作为散文代表作品分别入编《定西地区志》和《临洮县志》。他本人多次受到地县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其传略入编《中华人物大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大型辞书。  

 2002年,曹敦来到临洮县太石镇沙楞村,采访全国劳动模范、当代“愚公”石建全。他吃住在虎狼湾,和石建全睡一个土炕,彻夜畅谈,深入采访。他根据石建全绿化荒山造福后世的先进事迹,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虎狼湾上“新愚公”——记临洮县太石镇农民、省国土资源绿化先进个人石建全》。这篇报告文学参加“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大型征文活动,获得奖励,作品人编大型报告文学《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一书。曹敦作为优秀作者,主办单位《人民文学》编缉部邀请他和作品主人公石建全参加于那年七月份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颁奖大会。不幸的是,没等到领奖的那一天,无情的病魔却夺走了曹敦的生命。

1998年,曹敦被临洮县政协聘请为文史委员之后,深入采访,搜集资料,查阅档案,积极撰写文史稿件。为了完成文史稿《办学兴教,造福桑梓—杨明堂一生办学的事迹》,他多次去玉井镇杨家台村,采访杨明堂的后代和学生,又赴临夏、兰州等地核对事实,补充材料。他写的《新时期以来临洮民盟组织发展及其活动》、《杨继盛在临洮》等5篇文史资料被选人临洮县政协主编的《临洮文史资料选》。他写的《忆洮河浮桥》、《临洮清代诗人吴镇》、《黄文中与西湖楹联》、《彩陶之乡的彩陶》等文史稿分别被《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采用。他参与了《临洮诗词选》(历代)和《临洮文史资料选》的编辑出版工作。曹敦作为县政协报道组成员,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稿件。他先后采写了《临洮县民盟组织成员深入调研,为发展临洮教育事业献计献策》、《临洮县民盟发挥群体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建言立论》、《临洮民盟提建议,地委书记作批示—临洮大抓旅游业》等新闻稿件,在《民主协商报》发表,对民盟临洮县委发挥参政党作用,积极参政议政的情况进行了报道。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了《情系岳麓山—记临洮县政协委员潘瑞》、《辛苦修路桥,造福家乡人—记临洮县政协副主席毛永泰》等一批较有影响的人物通讯,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等报刊上发表。他先后5次被省政协评为《民主协商报》优秀通讯员,被临洮县政协评为先进文史工作者。

 曹敦十分热心地方文化事业。1996年临洮成立诗词学会,他被推选为副会长,负责编务工作,为学会的发展成长倾注了心血。2000年,黄河风情旅游节临洮分会场活动开展之际,由他主笔,编写了《彩陶之乡——临洮》的旅游培训材料。他还为《临洮揽胜》、《前进中的临洮》两部电视专题片撰写了万余字的解说词。他花费近4个月时问,翻阅大量资料和参考书籍,记了5000多字的笔记,精心撰写,反复修改,完成了宣传临洮的大型画册《临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两个章节共3万多字的文字稿撰写工作。

 我认识曹敦,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时。那时他常有作品发表,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和他多有交往。后来,我在县委统战部工作,因他是一位民主党派成员,他又成了我的统战工作对象,联系更加密切。我从县委调到县政协工作,有一段时间,他所在的民盟县委的办公室同在县政协办公楼内,他又是政协委员,常来常往。县政协成立新闻报道组,让我当组长,吸收他为成员,又一起写稿。我俩合写的人物通讯《一片赤诚为农民——记临洮县政协委员谈于中》,在2001年全省第六届政协好新闻评选中获三等奖。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几次提出要写他,宣传他,他总是认为条件不够而婉言谢绝,只好作罢。但我并未死心。2001年他的散文集《陇中风情录》出版发行后,我觉得水到渠成。“现在不写,更待何时?”于是,我采访了他,写成人物通讯《洮河岸畔笔耕人—记民盟盟员、临洮县政协委员曹敦》,发表在当年的《民主协商报》上。稿件发表后刚过一年他就去世了。为了表达对他的无限怀念之情,我和他的文友、定西日报资深记者贵荣合写了《洮河的思念—怀念曹敦同志》一文,发表在2002年5月的《定西日报》上。在他逝世两周年之际,我又写了《洮河不会忘记》的纪念文章,和赵怀侠所写的纪念文章《五月的怀念》一起发表在第4期《洮河》文学杂志上。2007年,我参加了曹敦遗稿整理及遗作《洮水心中流—曹敦散文、小说选》的编选工怍。他曹敦是我的文友,也算得上是同事,是一位我十分尊敬的文化名人。

曹敦离开人世已18个年头。他一生酷爱文学并为之献身,创作了一篇篇侩炙人口的佳文妙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永在,他的精神长存,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系临洮县政协退休干部、定西市政协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