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思想论坛 >> 正文 站内搜索  
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为文化自信建设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   作者:李明春   添加时间:2019-12-11 10:31:04   点击:

李明春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眼更好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造性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任何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

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是知行合一的需要

理想信念既是精神之柱,又是行动之导,文化是一个人的行动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只有教育,才能让一个人达到知行合一。一个人的行为无所不在,因此,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理想信仰教育,也应该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只因,人是移动的。教育就是让一个人的心静下来,内心充满了定力,以静制动,以宁静的心境对待纷乱复杂的态势。

而人,如果不接受文化精神教育,只接受物质教育,结果会成为什么样子,人人可想而知。因此,只有教育才能让人们有着树木的天人合一,进而达到和实现人和人类社会的知行合一。

有了文化教育持续不断的泥土,阳光,雨露,肥料,树木才会茁壮成长。

二、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法律政策体系的保障

法律政策体系是一种制度化的保障,是道路,是铁轨,是航线和灯塔。

像一条江河,如果没有文化两岸的约束,河流就会泛滥,给社会,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危害。

一种泥土,阳光,雨露,浇灌,既是一种呵护,也是一种文化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是一种文化的约束,更是一种生存的定力所在。

一个没有文化定力的人,就像一棵没有固定成长时空的树。一会儿拔起来,栽在一个地方。又过了一会儿,拔起来,栽在另一个地方。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文化根基作保障,一会儿这棵树就死了,人也是如此。没有生活区域化和时间化文化的管护,定然是一棵死树,一棵无用的树,一棵贻害无穷的树。文化定力,也是一种制度保障和约定俗成的结晶所在。

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牢固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都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

人挪活,树挪死。只因,树是不动的,人是活动不止的。但树在活着的时候,却是一直在接受着自然风雨阳光的教育,那是一种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统一内化内涵成长,便是一种精神教育和物质教育的对立统一。

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推动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确保和规范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公共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影响更切实、更直接、更广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但仅靠教育引导是不够的,还要有制度规范、有政策保障。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容易落地生根,现实中的一些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现象也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和遏制。

有了树坑的文化根基,扎根的环境,方圆规矩,尺寸大小的适度规范,才能栽活一棵棵参天大树。

教育,是一种文化的具体生动体现,是一种生存能力和文明素养的内生动力和形象外化。

只有这样的时时生长的常态化教育,只有这样的规范化保障要求,才能让每一棵树枝繁叶茂,成就一片大森林,并让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