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史专区 >> 正文 站内搜索  
茫茫海波 一去不返
文章来源:周宜兴整理   作者:戴璠   添加时间:2015-07-09 11:40:30   点击:

——民国早期甘肃教育家王天柱事迹简介

  编者按:王天柱先生曾是早期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与黄炎培同是中华职教社创建人,属民盟先辈。曾任民盟陇西总支主委多年的戴璠先生曾撰文纪念,但未经发表,本刊现节选二则,表达对戴、王二先生的尊敬。

振兴教育  不遗余力

  王天柱,陇西县城东巷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中秀才,时年16岁。清宣统元年(1909年)选为拨贡,旋在兰州从事教育事业,任两湖堂教习,教学认真,方法新颖,有独创精神,深得学生的欢迎和同仁的赞许。学使俞明震更为赏识,调委为学务公所所科员。至此,他更加勤奋工作,以他深厚的旧学基础和渊博的新学理论,识时知国,崭露头角。

  辛亥革命后,帝制被废,共和兴起。甘肃临时参议会成立,天柱被任命为甘肃临时参议会议员,先后又任省教育厅第三科及省长公署第三科(即教育科)科长职务。在此期间,他认为甘肃落后的原因在于交通闭塞,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就以振兴甘肃教育为已任。民国3年至7年(公元1914—1918年)全省有中学4所,初级师范8所,兰州还有甲种农业学校、政法专门学校,女子师范预科(即后来的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这些大多是在邓宗一(1913年任教育司科长)和王天柱(1918年任教育科科长)任内先后扩充设立的。他对家长地方教育亦大力襄助。经当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阎士璘和王天柱两人力争,在陇西南安书院旧址创建了甘肃省第五师范,即今日之甘肃陇西师范学校。

  民国8年(公元1919年),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五·四”运动震撼神州大地。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浪潮波及到了兰州。天柱在兰州率先创办《通俗日报》提倡普及白话文并多时亲自撰稿,身体力行。《通俗日报》成为当时兰州影响很大的宣传推动白话文的报刊。

欧美考察  未志而殁

  民国8年,前教育部次长袁观澜(即袁希涛)等电约各省派员赴欧美考察教育。天柱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甘肃省教育负责人的身份偕同水梓(榆中人)参加以袁希涛为团长的“中国欧美考察教育团”。同行有江苏派员5人,全国高等师范校长5人等。途径上海时见到了上海知名人士张謇、黄炎培、沈信卿等人。经交谈,都因天柱才华横溢,谈吐不凡而称奇才。10月2日(公历11月23日)应中华职业教育社社长黄炎培之约,留影一幅,片上题有“本社社员甘肃王君天柱留影”,片志有“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王君天柱偕水君梓将赴欧美考察教育过沪,共摄此影。孰意茫茫海波,一去不返!仅留此影与人终古耶。图中右坐水君,中立者王君也。黄炎培志”。左立者为黄炎培。此照片现存天柱遗孙女和女婿马国黄(陇西文峰中学教员)处。

  是年11月25日,考察团从上海乘轮船出国,先到日本考察,对日本“明治维新”后蒸蒸日上的气象极为赞赏。再横波茫茫太平洋至美国,由西到东,旧金山、芝加哥、纽约等各大城市考察。每到一处,天柱总是悉心留意,接触到美国各方面情况。顺便又考察了留美华侨的教育。以后有致中华职业教育社社长黄炎培的信,报告在美考察的概况,特别提出对华侨教育应予扶持的意见。在檀香山看到美国当局对华人的苛刻对待,极为愤慨,敦促国内当局注意,有念念不忘于“十数万心怀祖国之侨民,因怨望而渐离心”的深虑。并详述沿途观感,慷慨陈词:“此次考察,不啻入短之讲习所,聆名人之议论,观异国之习俗,受自由空气之涤荡,共和精神之浸输,觉思想上发生绝大变化……。”处处深切流露出爱祖国、爱事业的热情。

  民国9年2月初(公元1920年3月24日),考察团由美国再渡浩瀚的大西洋赴欧洲考察。先考察英国伦敦及励却斯、爱西堡等地教育。

  4月25日,天柱自爱丁堡回伦敦后自感不适,每日下午发低烧。但他不以为病,每日仍强起如常人。29日带病参观剑桥大学,距离54英里,火车往返,晨出而晚归。同行者劝其休息治疗,他不理会。5月1日拟参观伦敦大学时,天柱欲往,经再三劝说才止。5月2日才入医院诊治。医生诊断后,谓此病宜注意,须住院治疗,不能再劳累。遂住入医院。同行袁希涛偕水梓等又赴巴黎继续考察,由伦敦留学监督处工作人员日往照看。5月10日病情加剧,诊断为盲肠炎,非手术不可救。天柱亦同意实施手术治疗,并催促水梓回伦敦照料。5月12日水梓由巴黎返伦敦,是日即动手术。腹腔打开后发现盲肠已化脓,肠结核菌延及肠腑,不能除去,附近之肠又都腐烂,无从缝治,创口保可暂留不封。水梓暂留伦敦照料。经月余治疗,终因病情不断加重,于6月24日病逝英国伦敦。

1992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