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盟崇信支部盟员、省作协会员于忠明,在崇信县动员全社会力量,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加快红色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繁荣文化市场的大环境下,积极创作红色文学作品,获得好评。 于忠明和烈士家属袁克勤创作的长篇小说《保至善》共12.5万字,分17个部分详细记述了崇信县第一个共产党员、甘肃省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革命烈士保至善,出生在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艰难求学、探寻革命道路、播散革命火种、开展工农运动等一系列故事情节。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动荡、生意萧条、人民流离颠簸的悲惨遭遇,广大热血青年奔赴革命的前沿阵地,胸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同反动势力展开英勇斗争。小说刻画人物细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一定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他创作的纪实文学《解放崇信》共2.3万字。分9个部分描述了李义祥、张可夫、张成甲等共产党人深入偏僻山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组建崇信县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最终解放崇信的历史篇章。再现了六十六年前崇信解放的伟大历史,反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扎根群众、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光荣地革命传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崇信解放的历史,他又改编为六幕话剧,让其更加具备了直观性。 他的八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小土楼》,从一口棺材入手,再现了1935年秋红军前线指挥部在小土楼指挥作战的场景,通过作者详细地描述,展示了敌我双方战斗激烈、红军团长牺牲、主人公捐献棺材等跌宕起伏的情节,歌颂了年轻的红军战士排除困难、敢于战斗的英雄气概,也歌颂了朴实伟大的劳动人民,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要树立艰苦奋斗、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的远大理想。 微电影剧本《党费》,描述了一位进城养老的老农民党员,不拿儿女的钱给自己交党费,而是在工地打工赚钱交党费。告诉人们一个简朴的道理:“自己赚的钱交党费,心里踏实”,在当今社会下,和官场腐败相比,老党员的高风亮节可歌可泣。 面对众多的赞誉,于忠明说,红色作品的创作,自己这才是个开头。作为一个民盟人,用手中的笔,歌颂家乡,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盟崇信支部 孙有文推荐) |